概覽

積福街休憩處位於大圍積福街,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。此休憩處有數組長者健身設施和長椅,經常有居民在場內休息閒坐。

積福街休憩處與一金字頂青磚舊屋相鄰,該舊屋位於大圍村第一街,是大圍村少數現存的建築。大圍村又名積存圍,是沙田區內最古老、最大的圍村,1983年九廣鐵路在附近增設的車站也因此而得名「大圍」。積存圍之起源可追溯至宋、元、明年間。由於當時兵荒馬亂,不少人為避戰亂從廣東省東莞縣、寶安縣等南逃至瀝源(後來改稱「沙田」)一帶定居。由於瀝源近海,居民不堪被海盜騷擾、劫掠,於是組成民間組織對抗盜賊,共同肩負治安防衛責任。當時一個區域的居民為一約,合稱為九約。「大圍約」只有積存圍一村,於明朝萬曆二年(公元 1574 年)由29戶不同姓氏的人家發起,每戶建屋一所,是雜姓圍村,其中以韋姓佔最多人口。此圍村取名「積存」,意思是積善、存仁,其圍門兩旁之對聯謂: 「積善必降祥,心願萬家同積善,存仁必獲報,還其百姓共存仁」。積存圍不少村屋已拆卸、改建丁屋,現存之大圍村呈長方形,圍門後有一條中央巷道直達盡頭的侯王宮,兩旁各排列五條橫巷。據說積存圍的設計及奠基立圍日子皆來自勘輿大師賴布衣。

如前所言,圍村成立的目的在防盜,積存圍圍門四面用灰磚砌成,堅固耐用,四邊建池塘防盜,圍村四角建有圍斗,有小窗可以觀察圍外情況,更有兩門大砲保護圍村。不過現時積存圍只留圍門、積福街休憩處旁的金字頂青磚屋及村公所,其中圍門於2010年8月31日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。而在村公所建立之前,積存圍只有韋氏宗祠,建於清初的侯王宮兼任村內議事堂及祠堂,其他氏族會在侯王宮商討村中事務和舉行傳統節慶如新春點燈、太平清醮等。昔日每個姓氏按人口比例派代表出席會議,又每年輪值擔任圍長,在侯王宮內負責處理村務、財政、作福、酬神、排解糾紛和代納糧稅等工作,直至1976年政府資助大圍村興建樓高3層的村公所。

現時積存圍內的侯王宮是1984年重建後的模樣。它有別於一般圍村的神廳,面積較大,分三開間。廟內除了供奉楊侯大王,還有車大元帥和福德。每十年一屆打醮以侯王宮的名義舉行,藉此酬謝侯王庇佑,祈求國泰民安。


Moostrip 點評

. 積存圍是雜姓圍村,在許永慶及羅文祥所撰寫的《新界九約竹枝詞》裡收錄了「大圍風景實如何,村裡人居雜姓多」。

Add Review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Service
Value for Money
Location
Cleanliness

Now Open

開放時間

24 小時開放